营造天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3|回复: 0

数字影像技术是破解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难题的有效途径

[复制链接]

159

主题

5

回帖

67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70
QQ
发表于 2022-6-14 1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属地:
            
   数字影像技术是破解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难题的有效途径
马炳坚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前所长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主编




      多年来,由于从事传统建筑修建的匠师越来越少,古建筑修建技艺的传承成为一个难题。


    上世纪八、九十代年,我们几位在古建筑修建行业实践多年,掌握了部分古建筑工艺技术,且有志于将这门“绝学”①传承下去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主要有:马炳坚、刘大可、蒋广全、边精一以及扬州的潘德华,之后又有汤崇平等)先后将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撰写成书,相继出版了《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斗栱》等古建筑专业技术专著,使这门千百年来始终在工匠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绝学”终于见於经传,不仅在中青年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中得以流传,而且也成为部分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和欢迎。我们三人(马炳坚、刘大可、边精一)还曾在北京市房管局职工大学及相关院校讲授,为国家培养出数批古建筑技术人才。


但是,即便如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大批量、高貭量培养古建筑专业技术人才,仍存在难以解决的困难。




其困难有二:
其一,是教材问题。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能够作为古建筑技艺教材在大学讲授的,眼下只有上述这几本有关官式古建筑的书。但是,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域、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建筑文化和技艺,在全国各地统统普及、讲授官式建筑,最终将造成丰富多采的地域和民族建筑文化和技艺的同质化,甚至会造成地域或民族建筑技艺和文化的消亡。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到目前为止,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和技艺的研究、整理工作才刚刚开始,而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要形成教材在大学(或高职、中职)讲授,还需做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


其二,是师资问题。
在各大建筑院校开展传统建筑技术教育,首先得有一批能夠胜任古建筑专业技术教学的老师。但是由于以往的高校老师都没有接受传统建筑技术教育的背景,难以将古建筑传统建筑技艺理解消化,以致达到准确无误地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但是,国家的城乡建设事业又急需大量既懂现代建筑又懂传统(包括地方传统)建筑的人才(见2021年9月6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所阐述的内容)。因此,采取更为便捷、直观、有效的手段,使古建筑传统技艺(包括官式建筑和地方建筑)得到传播,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2019~2021年,北京市建委注册中心为在北京市宣传普及官式古建筑技艺,与北京首开房地集团古建工作室合作,相继拍摄了四个古建筑技艺传承片,分别为“干摆墙砖加工和砌筑”、“旋子彩画起谱子绘制”、“柱子墩接技术”、“传统一麻五灰地仗技术”,对古建筑传统技艺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普及作用(以上技艺传承影像片附后)。



由是,我得到以下启发:
对于官式建筑技艺的传承,我们可以在己有的《木作》丶《瓦作》丶《彩画作》的基础上,按传统工艺技术的内容和程序,分工种、分工序改写成系统的拍摄提纲(或称“剧本”),请技艺高超的老工匠进行操作,同时配合操作进行解说,以数字影像的形式阐述古建筑各工种、各环节的技术和工艺细节。这种形式具体生动,讲解和实操互相解析,既可避免未曾接触过古建筑技艺的年青人(或学生)对老师在课堂进行抽象讲解的困惑,又可避免为了学习技艺而去寻找实操场地和老工匠的困难。即便是从来没有在古建筑工地实践过的老师,也可以补上实践缺失的不足,快速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这种方式不仅可用於大专院校的教学,对建筑设计、施工企业培养年青人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而对于目前对地方(或民族)传统建筑技艺研究整理尚处在初步阶段的地方,则可以抓住当前各地还有一批优秀的工匠的有利条件,采用录像兼录音的方式,先把地方优秀工匠的技艺记录下来。这些工作可由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配合工匠师傅共同完成。做好以上传统技艺收集整理工作,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建筑教学和青年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而且还可以有力推动地方传统建筑工艺技术收集整理工作的进展。


    2012年,我曾在一次行业学术会议上提出过要编写一部《中国地方传统建筑营造大系》的想法,目的旨在使我国各民族、各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和技艺得到全面传承。这个建议当即得到了孙大章、朱亚光等专家的热心支持。但苦于此项工程过于庞大,花费的人力、物力过多,而且当时的政府部门、业内人士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方面还未提升到当今的程度,这个没想就搁置下来了。今天,找到了这种思路和方法,这部巨著的实施也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性。


以数字影像技术记录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的做法,之前已有一些文保单位和大专院校会同工匠名师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並模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把这种做法提升到系统、全而他传承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服务于建筑院校教学和设计、施工单位培养青年工匠和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于祖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和城乡建设事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定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城乡建设目标,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並付出实实在在的艰辛和努力!


      注:①“绝学”,是老一代古建筑专家杜先洲先生对古建筑传统工艺技术的称谓。

二〇二二年二月五日
於京华营宸斋  


附:
2019~2021年,北京市建委注册中心与北京房地集团古建工作室合作完成的四个古建筑技艺传承片。


-End-

古·建     传·承

营宸帮主




公众号ID:TCADRI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5号卉园大楼605
邮编:100081
网址:www.bjgjsj.com  
电话:010-84128208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商业用途请联系>



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
《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

一群工作在古建文化遗产保护一线的匠人,
分享在设计、研究实践中的一些见闻和心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小礼物走一走,来营造天地论坛支持我"
还没有人打赏,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营造天地 ( 京ICP备12007124号-1 )

GMT+8, 2024-5-21 13:34 , Processed in 0.072005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